WFU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頸動脈狹窄除了放支架以外,藥物的積極治療成果也很不錯


作者:覺得這個很值得做SDM的神經醫.施懿恩




先講結論


2003 年開始依 ATP III guideline 做為血脂治療的依據,明顯的減少了全阻塞的發生比率。

如果有積極的藥物生活治療,嚴重的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後來中風的機率其實很低 (3年僅1.11%)

減少中風及全阻塞很有可能跟 statin 減少 microemboli 的減少有關(從 2003 年前的 12.6% 降到 3.7%),除此之外,也可能跟粥狀斑塊惡化速度減緩有關。

目前台灣腦中風學會治療指引甚至在2016年最新的抗血小板藥物指引上提出雙抗的選擇
輕度功能受損之近期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之病患,且合併缺血側顱內灌流腦血管 有單一處狹窄達 70–99%,得經醫師評估利益及風險後,合併使用阿斯匹靈(每日 100–325 毫克)及 clopidogrel(每日 75 毫克)90 天,其後續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Class IIb, LOE B),並 配合降血壓治療、血脂控制、血糖控制及生活型態調整,可以預防缺血性腦中風復發。

是以目前除非我們認為患者的阻塞很明顯可以在短期內造成患者的中風,不然以藥物治療是第一選擇。



前提


目前中風指引中還是推薦頸動脈狹窄達 70% 且有相關症狀患者可以考慮放支架或在有經驗之醫師手下執行手術。

但是這篇文章很精巧地挑戰這樣的觀念,而且還告訴你為什麼有了這個改變。(這個健保資料庫或許也可以做到)


主要改變


這個改變主要是 2002-2003 年美國 NICE 提出了血脂治療指引 (ATP III),這個指引持續使用了10年多,也成功地減少了心血管及中風的發生率。

但因為台灣健保給付血脂藥物規定跟 ATP III 不完全相同,如果要求類似的治療,有可能需要自費使用降血脂藥物。

參考資料


Risk of Stroke at the Time of Carotid Occlusion



擔心自己中風希望得到正確評估?